所以李世民给李道宗和李绩下了死命令,调拨了十万大军给李道宗和李绩,要二十万吐蕃大军全留在凉州城外,甚至说若不能令吐蕃,便让李道宗和李绩提头来见。
虽说大唐的对外战争一般都是胜利的,但也不是没有失败过,若是败了就让一位郡王和一位国公提头来见,过分了。
房玄龄是第一个行礼求情的,不过他求情的话只说到一半,李世民便打断了,李世民的理由很充足,他调配五十门火炮和数千枚手雷给李道宗和李绩,再加上十万大军,若是这样都不能令吐蕃大败,李道宗和李绩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。
提起火炮,便想到了李宽,想到了自己在台北赚到的好处,李世民便将自己打算说了出来,当然也少不了答应李宽的爵位。
对于派遣儒士去台北学习所谓的拼音之法,大臣们是赞同;对于派遣军中武将去台北,文臣们亦是满口赞同。
不过,对于敕封一事,众人皆反对,而且仅仅是敕封李宽舅舅的爵位,向来刚直的魏征就第一个站了出来。
“陛下,此事不可。”
“陛下,张允对大唐毫无功绩,岂可封为侯爵?”长孙无忌搭腔。
“此事,朕已决定,诸卿不必多言。”李世民提高了音调,随即又平静的解释道:“张允的爵位乃宽儿用三十万贯换取的,若是你们能拿出三十万贯所求一个无权无势的侯爵,朕亦答应你们。”
李世民的一句话,令在场反对之人傻眼了。
三十万贯啊!
楚王莫不是傻了吧!
勋贵之家,十来万贯的家财是有的,但让他们拿出三十万贯,几乎没有人能拿出来,兢兢业业的干了几十年,升到了国公,挣到的家财才不过十来万贯,用三十万贯换取一个无权无势的侯爵,众人难以理解。
而且,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。
要知道,李宽已在海外立国,只要将张允一家接到台湾,想要什么爵位没有,就是封个王爵也是李宽一句话的事,何不用三十万贯换取一个无权无势的大唐侯爵呢?
李世民不在意,依旧不咸不淡的说道:“朕此行去台北,路经闽州,闽州可谓民不聊生,朕也不追究你们有谁参与其中,朕只想问问,诸位爱卿有谁能接任闽州大都督一职,在三年之内,将闽州恢复如初?”
“父皇,闽州最高官职乃总管,并非大都督。”担心自己父皇出丑,李承乾很是好心的提醒了李世民一句。
“朕知晓,不过如今闽州最高官职便是大都督,有何不可?”
没什么不可的,李世民是皇帝,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。
李承乾哑口无言,在场的重臣们亦是如此。
一来,闽州的情况到底有多复杂,大家心里都有数,明面上便牵扯到了太子、魏王、平阳公主、长孙无忌等人,还有之前便去了闽州世家和勋贵在其中,没有人有把握在三年之内将闽州恢复如初。
二来,所谓的大都督几乎都是为皇子所设立的官职,李世民明显是打算提高某一个儿子的地位,与朝中的大臣们没有多大的关系,自然闭口不言为好。
“既然无人敢接任闽州大都督一职,那便由朕任命了。”
话音一落,在场的重臣们便看向了李泰,众人脸上的表情各不一样,有的高兴,有的复杂,总归一句话,李泰太受李世民宠爱了。
要知道,年仅九岁的李泰便改封越王,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,督常、海、润、楚、舒、庐、濠、寿、歙、苏、杭、宣、东睦、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,又督越、婺、泉、建、台、括六州,不仅不之官,封地更是多达22州。
到了贞观十年,李泰徙封魏王后,又遥领相州都督,督相、卫、黎、魏、洺、邢、贝七州军事,余官如故。
朝中皇子之中,也就李泰的封地最多,可见李世民对其宠爱,众人自然是理所当然的认定了受封之人乃李泰。
过犹不及的道理,李泰懂,所以在接受到众人目光时,他便已然朝李世民行礼道:“父皇,儿臣德不高望不重,恐难以担此大任,更何况九弟如今仅有并州都督之职,闽州大都督理当由九弟担任。”
真是好一个宽厚的兄长。
这便是投靠了李泰的大臣们心中的评价。
事实上,李泰也很无奈。
从内心来说,他当然想接任闽州大都督一职,但他没有把握做到李世民提出条件,更重要的是,早已有不少的大臣像李世民进言,说李世民过于恩宠他,如今他不得不推辞。